党建思政

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思政  红砖家园

“甘”在实处 技“肃”扶贫——建工学院开展反哺家乡精准扶贫暑期实践活动
文章来源:建筑工程学院 作者:赵旭斌、周华 发布时间:2018-08-16 浏览次数:164

修复长城、改造窑洞、设计民宿……暑假期间,建工学院组织开展了主题为“携手帮扶工程,共筑靓丽甘肃”的反哺家乡精准扶贫活动,20多名甘肃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自身所学专业技能与特长,助力家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图为王瀚正在修复长城

  

参与修复古长城了却多年心愿

今年暑期,作为学校唯一来自嘉峪关市的王瀚同学急不可待地回到家乡,想了却自己藏在深处的心愿。小时候他曾跟着爷爷以及父母一起参与了当地古长城的修复工程,对古长城有着深深的感情,为了更好地保护嘉峪关的古长城,两年前,他毅然决定来到千里之外的浙江金华学习建筑知识。

原本想着毕业后回乡建设的王瀚不曾想在暑假就有了这样的机会。这次他主要参与的是古长城下部锥形的修复,由于常年被风沙侵蚀,原本是矩形的长城下部变成了锥形,他们要做的就是还原成矩形。而那些被补上去的土,都是有专利技术的特制土。

为此,在施工前,王瀚与古长城保护实践队组员们一起寻找古长城修复的老前辈,并跑了不少地方进行专业学习,认真了解古长城历史文化及修复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大家更是全身心投入,和专业工人一边学一边修复一边探索,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古长城恢复原貌。除参与修复长城外,王瀚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古长城保护建言献策,并利用网络知识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关城进行一定的宣传,把这片被誉为“西襟锁钥”“天下雄关”的土地的塞上风光传播给更多的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我能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古长城的修复出一点力,我感到很自豪。古长城是我们嘉峪关人的根基,也是嘉峪关人的命脉,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嘉峪关人,我有这个使命,我要坚守住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王瀚说道。

老窑洞展新貌 获得老乡赞许

“这次活动不仅见识到了曾经从未接触过的建筑方式,也体会到了村民的热情,领略了前人在建造住所的聪明智慧,而且我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感觉很有成就感,也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正在为当地农户设计窑洞的吴彬同学说道。

图为吴彬赟和队员为农户检测窑洞建筑

  

作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皋兰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吴彬同学,她一直想着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建筑装饰技术来反哺家乡的经济建设。放假前了解到家乡的窑洞已经年久失修,因此萌生了与几名当地同学一起组成窑洞再生实践小组,对家乡物质文化遗产窑洞进行建筑检测的想法。

这次她和队员们主要对皋兰县火烧沟、东坡等地的农户窑洞进行了建筑检测。他们去了东坡一户魏姓人家,他家将窑洞和新式建筑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将窑洞套进了小楼中,使得卧室冬暖夏凉。老乡说,自己家的窑洞曾经也住了近十年,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就想盖新房子,可就是舍不得自己的老窑洞,后来经过设计,就将窑洞套进了新房子中,这样面积不仅变大了,房子还富有特色,以特色民居进行出租或者自己居住都是没有问题的。

胡彬和队员们将老乡家的旧窑洞以CAD的形式进行了绘图。简单的几个图像就勾勒出一间房的具体形状,老乡看着CAD设计图,感觉非常神奇。听了大学生们的简单讲解,老乡想象着老窑洞的新面貌,非常开心。

“能用所学参与到对窑洞的价值开发,促成遗弃窑洞的再利用,使得窑洞与现代建筑巧妙融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看到老乡们脸上露出的笑容,胡彬高兴地说。

大学生反哺家乡 引当地媒体关注

据悉,此次反哺家乡精准扶贫活动以甘肃籍的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要力量,通过古长城工艺探索、送策宣讲、民宿设计、民居调研、乡村支教、建筑检测、石窟保护、窑洞再生等活动,对甘肃贫困地区展开精准扶贫。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当地贫困地区做贡献,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当地酒泉日报、酒泉肃州电视台的关注与报道,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感谢。

  

图为学校教师走访家庭特困生

  

与此同时,此次活动也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以及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专门安排教师的技术团队到一线开展专业指导与家访,关心学生的生活、指导与帮助实践活动的后续开展。教师团队还带去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温暖,走访了酒泉的刘俊亮、马鑫两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当得知他们在暑期回到当地参加勤工助学来添补家用,并利用所学技能为肃州区当地唯一一个特色小镇祁连小镇的民宿板块的设计出谋划策的消息后,教师们赞许不已,希望他们坚持继续学习的信心,毕业后为家乡做更多贡献。两位同学及家长深受感动,一再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帮助,并表示会增强克服暂时困难的信心,努力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