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在红砖家园“一站式”学生社区,一群学生正专注地将一块块木质构件拼接成一座微缩的“红船”模型。这不是普通的手工课,而是一场特殊的红色教育实践。学生们通过亲手搭建红色建筑模型,触摸历史脉络,对话革命初心。
“搭”一座建筑,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辅导员的指导下,30余名学生分组合作,采用木质雕刻、黏土塑形、榫卯组装等多元工艺,复原红船、天安门、延安窑洞、遵义会议会址等经典红色建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赵歆然感慨:“制作红色模型时,我们查阅资料,感悟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小模型”中折射的“大历史”比书本的教育意义更直观!”

活动策划者、建工学院学工办负责人盛泽红介绍,选择红色建筑作为载体,是因为“建筑是历史的痕迹”。“学生在搭建过程中,会主动查阅资料、理解建筑背后的革命故事与红色印迹。这种从手到心的浸润,比单向的传授更深刻。”
“寻”一段往事,对话信仰的力量

模型搭建现场,建工造价党支部组织委员郭祖国老师为大家讲述建筑背后的革命故事:红船精神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学生们边听边看着眼前的模型,让静态建筑承载动态叙事。当讲到延安窑洞故事时,学生林雅琪红了眼眶:“以前觉得伟人离我们很遥远,但现在摸着一砖一瓦,仿佛看到他们在艰苦岁月中坚守信仰。”
“续”一脉精神,照亮青春的担当

模型搭建完成后,学生们并未止步于“成品”,参与同学在白纸上写下了一个个“新时代青年誓言”纸条。“我要利用专业所学参与修复古建筑”、“毕业后我要参与西部计划,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夕阳下,一座座微缩红色建筑在展台上熠熠生辉。建筑缝隙中,学生们特意留下未完全闭合的接缝——“历史从未终结,每一代人都要担起属于自己的一砖一瓦。”正如参与学生写在展板上的留言:“我们搭建的不是模型,而是通往信仰的桥。”